2000年盛夏,我捧着遵义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证书走出校门,白大褂左胸口袋里的手电筒还带着体温。彼时的我未曾想到,这副小小的反光镜,会成为我丈量生命温度的量尺。
一、基层锤炼:在乡音中读懂医者初心
2005年在重庆綦江街道卫生院的诊室里,老旧的裂隙灯映照着山里人布满褶皱的脸庞。张阿婆扶着诊室的门框挪进来时,右眼已经肿得像颗熟透的山杏,那天,我在发黄的病历本上画下第一张泪道冲洗示意图,用生理盐水冲开她阻塞的泪道时,浑浊的泪水顺着皱纹淌成溪流。
卫生院的日子没有电子病历 ,我们用手绘的鼓膜图标记穿孔位置;用反光镜在老式灯光下寻找鼻腔的出血点。当留守儿童小海因中耳炎差点失聪,用手电筒的光刺破夜幕那一刻,突然明白:所谓医者,不过是提着灯在生命的长夜里守候的人。
二、专业精进:在显微世界里追寻光明
2019年走进遵义第四人民医院手术室时,显微镜下的世界让我屏息。白内障手术中,精准的超乳仪逐渐消融老化的晶状体,比任何几何图形都精妙。当90岁的老人在人工晶体的植入后,混浊的双眼泛起水光:"我看见亲人的脸了",无影灯下的金属器械似乎都有了温度。
门诊室里永远在上演人间戏剧。 突发性耳聋的教师重新听见学生晨读,角膜溃疡的患者,恢复的视力,这些瞬间堆积成职业的丰碑。
三、初心如磐:在时光深处点燃心灯
从稚嫩的笔迹到规整的电子打印,老旧的设备到先进的仪器。教学查房时,我总让年轻医生先听患者讲完"无关的"家?!吠纯赡懿卦谘垩辜撇獠坏降慕孤抢?,耳鸣也许响在CT扫不到的孤寂中。
值夜班时常见到城市灯火在眼底照相机的镜头里晕染成星海,这让我想起医学院自习室不灭的灯光?;蛐硪窖П揪褪浅∮牢拗咕车氖匾?,在人间疾苦交织的迷雾中,执着地寻找着光明的坐标。而每当患者眼底重新映出世界的倒影,耳畔再次流淌生命的旋律,便是对"健康所系,性命相托"誓词最庄严的回响。
窗外的梧桐又添年轮,诊室门牌从"五官科"变成"眼耳鼻喉科",唯有检耳镜里的光锥始终明亮如初。在这条通往感官秘境的道路上,我愿永远做那个提着灯的人,用二十载积累的光热,照亮更多即将暗淡的星空。因为每个重获清晰的视界,每双找回声音的耳朵,都在讲述着同样古老而崭新的故事:医者的初心,本就是生命馈赠给世界的礼物。